若以美元計價,首四月中國進出口總值1.98萬億美元,同比增長10.1%;其中,出口增長12.5%,進口增長7.1%,貿易順差增42.3%,至2129.3億美元。單月看,4月中國進出口總值4961.2億美元,同比增長2.1%;其中,出口同比增長3.9%,進口同比持平,當月貿易順差511.2億美元。
“今年前4個月,中國出口延續較強韌性和較好的景氣度。”西澤研究院特約高級研究員鄧宇坦言,當前中國出口競爭力和國際份額依然較高,短期其他新興國家恐仍難替代。他并指,盡管內地散發疫情對3、4月出口帶來一定擾動,包括部分訂單轉移、港口運輸受阻等,但隨著近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“復工、復產正在加速,疫情對中國出口的利淡影響料將減弱”。
結構優化民企進出口加速
在談到4月進出口時,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常冉分析,出口增速的下滑主要受到供需兩端的壓力。一方面,海外部分經濟體進入貨幣緊縮周期,特別是美國激進的加息措施加速了海外流動性的緊縮,進而引發外需的縮水。另一方面,受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影響,出口供給嚴重受挫。進口方面,疫情散發對生產、消費構成壓制,進而但對進口內需構成拖累;不過,央行本月4日宣布增加千億元專項再貸款額度,支持煤炭開發使用和增強煤炭儲備能力,財政部也在本月起對煤炭實施稅率為零的進口暫定稅率,總體看“中國媒體整體需求依然旺盛,未來煤炭等能源品進口將持續增長”。
貿易結構方面,前4個月,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8.01萬億元,同比增長11.2%,在外貿總值中占比63.6%,較去年同期提升1.9%個百分點;同期,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2.64萬億元,增長2.5%,占21%,下滑1.1個百分點。
按企業類型看,四月民營企業進出口6.1萬億元,同比增長11%,在外貿總值中占比48.5%,較去年同期提升1.4個百分點;同期,外商投資企業、國有企業進出口4.42萬億元、2.04萬億元,同比分別增長2.2%、14.1%,各在外貿總值中占比35.1%和16.3%。
東盟成中國最大貿易伙伴
數據還顯示,前4個月中國出口機電產品4.04萬億元,同比增長6.7%,在外貿總值中占比57.9%;同期,中國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1.21萬億元,增長9.2%,占17.3%。進口方面,鐵礦砂進口“量價齊跌”,原油、煤炭、天然氣、大豆等進口“量減價揚”。
記者留意到,今年以來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實現正增長。數據顯示,首四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1.84萬億元,同比增長7.2%,對東盟貿易順差2234.2億元,增加23.2%。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1.73萬億元,同比增長6.8%,對歐盟貿易順差5428億元,增加67.8%。中美貿易總值1.56萬億元,增長8.7%,對美貿易順差7900.5億元,增加21.2%。中韓貿易總值為7649.2億元,增長8.4%,對韓貿易逆差1235.6億元,減少8.4%。同期,中國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3.97萬億元,增長15.4%。
鄧宇直言,從貿易規???,東盟、歐盟、美國仍是中國前三大貿易伙伴,表明中國出口在上述地區有較強的競爭力,以及較高的市場份額。他并提醒,今年以來中國對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出口貿易額快速攀升,顯示出近年來中國與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貿易聯系日漸頻密。
本季出口修復進口量漸增
展望未來,申萬宏源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秦泰強調,盡管本輪疫情對汽車、機械裝備、電子通訊等產業鏈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,但產業鏈韌性早在疫情之初就已接受了嚴苛考驗,本月開始應觀察企業生產恢復情況,以抓住外需強勁的尾部拉動時段。他相信,2022年全年中國出口增速仍有望達11%,全年進口增速或達7.8%,“疫情雖令宏觀經濟承壓,但因決策層已充分表達了對‘穩增長’目標的決心,隨著一系列宏觀穩增長政策的落地,今年全年中國仍有望實現全年5.3%的經濟增速”。
鄧宇表示,綜合當前形勢及基數效應判斷,5月中國出口料漸修復,進口增速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影響較大,鑒于疫情紓緩后國內需求有望增強,預計集成電路、汽車芯片等進口量或將增長。他判斷,二季度中國出口將保持一定的增速,但受高基數影響,未來出口同比增速或邊際放緩。
常冉認為,疫情散發及相關防控措施,對生產制造、物流交通帶來的制約短期仍可能持續;與此同時,海外部分經濟體商品類供需缺口正呈“逐步收窄”之勢,中國外需或面臨一定的走弱,盡管5月中國出口或仍承壓,“但隨著近期進港積壓和延遲到港情況的逐步紓緩,后續出口有望迎來反彈”。進口方面,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,生產、消費端需求將迎來一定的“集中消化期”,綜合俄烏沖突及其外溢影響判斷,能源類進口需求的大量釋放可能要延后。